十八大以来,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取得卓著成效,首先是因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具有卓越意志品质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复杂问题、年代久远的遗留问题、长期形成的惯性问题,要以燕子垒窝的恒劲,蚂蚁啃骨的韧劲,老牛爬坡的拼劲,坚持不懈,攻坚克难,善作善成。”“燕子垒窝”“蚂蚁啃骨”“老牛爬坡”,这些形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所具责任意识、担当精神、攻坚韧性的生动写照。
习近平总书记口言之、身行之,在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做人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。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做中国共产党人,要做强于信念、敢于担当、甘于奉献、严于自律的组织人,要做践行中华传统美德、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,同时还要做丰富生动、有情有义的人。
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“做人”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题,值得我们高度重视,认真学习并践行。
一、“做人”,是个重要的问题
“做人”,本质上属于人生哲学问题,但与治国理政紧密相关。一部《论语》几乎句句不离“做人”,同时又被历代圣贤视为治国平天下必读之作,以至于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语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研究和解决“做人”问题,党的十八大以来,从新闻报道中我们读到习近平总书记22次谈“做人”,在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文章中,有29处用到“做人”这个词。习近平总书记谈做人,有以下特点。
一是将“做人”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。2013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通过“洗澡”,务求“既去灰去泥、放松身心,又舒张毛孔、促进新陈代谢,做到干干净净做事、清清白白做人”。2014年“两会”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庄重提出“三严三实”,其中强调:“做人要实,就是要对党、对组织、对人民、对同志忠诚老实,做老实人、说老实话、干老实事,襟怀坦白,公道正派。”2016年初,他针对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“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,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,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”。这些重要论述,充分突显了“做人”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地位。
二是将“做人”与培育新人紧密结合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青少年谈“做人”问题。2014年5月4日,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,要求青年学生“扎扎实实干事,踏踏实实做人”。2014年9月9日,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,充满深情地说:“做老师,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,桃李满天下。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、学会做人、事业有成、生活幸福,那是何等让人舒心、让人骄傲的成就。”2015年6月1日,在会见参加中国少先队七大的全体代表时,他指出,“世界上最难的事情,就是怎样做人、怎样做一个好人”。历次谈话中,通过正确“做人”导向使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。
三是将“口言之”与“身行之”紧密结合。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和践行“以身作则”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,他说:“正人必先正己,正己才能正人。中央怎么做,上层怎么做,领导干部怎么做,全党都在看。”长期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谈“做人”,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,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,在显示真理强大力量的同时显示出强大人格力量。
二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做人,首先要做好共产党人
马克思在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》中说,“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。在其现实性上,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”。从不同的角度谈“做人”,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。正如《学习时报》2017年6月5日发表的《对党忠诚的关键是坚守政治立场和政治追求》所指出,“政党首先是以一定的主张和理念组成的政治组织,其基本属性是政治属性”。习近平总书记谈“做人”,主要谈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“做人”,这里所指的人,首先是具有政治属性的人。
第一,共产党员首先是“组织人”。2005年2月3日,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民主生活会上,习近平同志提出: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无论在哪个方面、哪个部门、哪个地方工作,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,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,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;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,切实为党执好政、为民掌好权。”其后,在不同的岗位上,他多次重申这一理念。
“第一身份”“第一职责”“第一目标”,一言以蔽之,共产党员首先是“组织人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中展现出坚定信仰信念、鲜明人民立场、非凡政治智慧、顽强意志品质、强烈历史担当、高超政治艺术,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由衷的尊重。可以说,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典范,树立了中国当代大贤的标杆。
在我们身边,有许多同志思想上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上述“三个第一”理念,语言上经常讲“我是组织的人”。在他们为组织上作出新贡献时,这句话的潜台词是“为组织多做工作是分内事,不需要额外的报酬和奖赏”;在他们个人遭逢不如意时,这句话内含的是“有困难自己克服,不给组织上添麻烦”。同时,也有一些同志似乎不太认同这些理念,他们在被要求履行“组织人”角色时,经常回以“我是搞科技的”“我是搞艺术的”等等,好像做专业工作的同志就可以搞特殊、不必承担政治责任似的。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同志说明白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就是组织上的人。如果不树立这样的理念,老强调个人自由,就可能经常感到委屈。
第二,共产党人是必须具有特殊素质的组织人,这些特殊素质包括强于信念、勇于担当、甘于奉献、严于自律等。
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一般的“组织人”,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素质?
在十九大结束后一周内,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到党的一大会址,带头重温入党誓词: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拥护党的纲领,遵守党的章程,履行党员义务,执行党的决定,严守党的纪律,保守党的秘密,对党忠诚,积极工作,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,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,永不叛党。”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对共产党员如何做“特殊人”的总回答。
做中国共产党人,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。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”后的第一句话就是“拥护党的纲领”。这句话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“共产主义者”的共同角色——因为,我们党把追求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写在自己的纲领上。
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的信仰信念素质极为重视。2012年11月17日,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,毫不含糊的阐明: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,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,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。”
是否有信仰信念,如何在平日里看出来?习近平总书记用“四个能否”厘定了客观标准:“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能否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能否勤奋工作、廉洁奉公,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、去奋斗、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。”
以何种动机入党、在什么情况下成的“组织人”,是检视一个党员“初心”质量的重要叩问。
习近平同志在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中,写到自己“先后写过十份入党申请书”。在学习时报刊发的风行全国的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里,有多位同志讲到习近平同志入党的故事,其中有的同志谈到:“他父亲习仲勋当时还在受政治迫害,没有‘解放’,这个情况只会阻碍他入党,对他没有任何帮助。所以,近平当时能入党就是因为他完全符合共产党员的条件,并且多次写了入党申请书,积极要求进步;他能当村支部书记,就是因为他劳动吃苦,群众基础又好,大家都拥护他。”
“积极要求进步”“劳动吃苦,群众基础又好”,在当时,正是照见习近平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恰当的镜子。
做中国共产党人,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的意志。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,一个有信仰的人,必然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,因为我们宣誓过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”。奋斗,就包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;奋斗,就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的意志。